1. 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
  2. /
  3. 产业发展
  4. /
  5. 专题研究
  6. /
  7. 欧洲大陆最睿智的一平方公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

欧洲大陆最睿智的一平方公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

欧洲大陆最睿智的一平方公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被誉为“欧洲大陆最睿智的一平方公里”。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超过200家企业与机构、12000多名研发人员和企业家在此进行未来科技和产品的创新和研究。荷兰超过40%的专利申请来自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申请,其每百万居民所产生的专利数为854项,位列全欧洲第二,被称为“欧洲大脑”。在开放式创新理念的主导下,科技园形成了由大型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研究机构、创业团队、服务机构五大类主体组成的完整创新生态系统,共同进行前沿理论的战略探索、科研设备的共享,并加快研发成果在生命健康、新能源及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一、园区概况

  回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发展历程,飞利浦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上世纪九十年代,飞利浦集团的快速壮大让埃因霍温逐渐由一座小镇成为现代型工业城市。1998年,飞利浦高科技园在埃因霍温成立,承担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的研发职能。而园区开放的氛围、前沿知识的集聚很快成为来自不同技术领域研发者互动的催化剂。区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共享、灵感碰撞下得到进一步加强。2003年,园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并向除飞利浦集团之外的其他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开放研发设备、实验室等。2012年3月,飞利浦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整体出售给Ramphastos 投资公司,园区步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对园区运营、入驻筛选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开放式创新如何实现?

  站在全球视角来看,开放式创新并非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独创,其他地区的科技园在运营过程中,为促进要素的共享、有效流通,也曾提出过类似概念。但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开放”二字的深刻理解,以及基于开放理念下的系统性实践经验,并最终形成了赋予园区“智慧”的软实力。通过相关资料梳理、园区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活动,我们总结出五条“埃因霍温经验”,供大家参考。

  1、距离与互动

  运营者将开放、互联的理念首先融入物理空间、楼宇的设计中。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连廊将不同的企业、资源设备串联起来。园区的中心设立了休闲大道(The Strip),并配备开放式餐厅、咖啡馆、会议室、健身中心等。除公共休闲空间之外,其他建筑楼宇、企业都不能单独设置餐厅或食堂。这种设计旨在刺激不同企业间员工的互动,促进想法的碰撞与交流。设计者坚信,偶遇和闲谈是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漫步在园区内,我们还可以发现大量的户外运动设施,例如网球场、橄榄球场、篮球场、专业跑道等。这一系列的布局与架构,都体现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核心概念,那就是拉近空间距离、加强互动与交流。

  2、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

  当然,仅仅通过拉近物理距离并不足以有效推动交流与合作。园区运营者认为“关系网络不能被轻易拷贝或建立”。因此,埃因霍温高科技园试图通过举行大量活动,来促进非正式网络的搭建和知识共享,包括各类专题研讨会、对接会、问答之夜、开放讲座、路演、运动会等非正式活动。

  以上的园区活动基本由埃因霍温社区成员或入驻企业发起组织。园区平均每年组织活动超过500场。这些活动的设立初衷都基于社交目的,将拥有类似行业背景或持有相同目标的人集中起来,建立各自的人脉关系网络,制造联系或交流的机会。

  3、品牌与多样化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通过两条路径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入驻企业的多样化。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框架,运营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增量”,即扩大来自不同背景的入驻企业数量。二是品牌延续。考虑到主导产业集聚、企业发展前景以及园区发展整体水平等因素,运营机构会对提交入驻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筛选,鼓励企业为园区做贡献。在实践两条路径过程中,是囊括各方企业,还是基于品牌的审慎选择?这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面临的权衡,也意味着对于那些不再符合园区发展价值的已入驻企业,园区需要出台相应的淘汰退出机制。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总经理Frans Schmetz 认为实现多样性与品牌延续性两者间的有效平衡是园区成功的关键。他提到:“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管理园区的入驻企业是一项重要工作,这有助于维护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我们是民间资本100%控股的私有制企业,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非常快的发展速度,这也意味着我们以营利为导向。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做出权衡。一方面,我们需要保证入驻率。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入驻企业进行筛选与考核。我们对每一家申请单位进行仔细评估,分析其是否符合园区的发展战略,探讨它未来为已有的技术设施、企业、社区的贡献程度。同时我们对服务型机构也同样进行筛选。”

  4、合作与连接

  在复杂的企业创新研发网络和其他机构组织间创造价值需要“连接者”。“连接者”能将分散在一条新兴价值链上的各方组织机构集中起来。在发展中,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就吸引了多个项目和机构,专门从事在入驻企业中发起合作的工作,例如Solliance、Holst Centre、EIT Digital、 ARTEMIS、ITEA等等。以Solliance为例,它是由多家研究机构、高校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主要致力于推动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合作。Solliance的合作伙伴能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进行薄膜光伏模块的一系列测试与生产。

  园区内另外一家“连接者”是霍尔斯特中心(Holst Centre)。中心有30多位行业合作伙伴和200名员工,主要从事在无线自动传感和软性电子产品领域的共性技术开发。霍尔斯特中心的核心特点是基于方向共通、项目共享的与产届、学界的合作模式。其中,LifeSense就是中心打造的产品之一,它是一家在传感器行业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还设立了HighTechXL ——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致力于培育欧洲顶尖科技企业。从概念到雏形到扩张,HighTechXL 给予企业各类支持,为他们与园区内的龙头企业、企业家和投资者进行对接。这些“连接者”同时也将外部的创新主体,如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引入科技园,对园区的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5、园区服务

  与国内的“店小二”式服务类似,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运营团队致力于“以快速、真诚、有效的回应满足入驻企业的所有问题与需求”。这也同样适用于一些个性化需求。例如,园区曾帮助ABB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问题。ABB的研发部副总裁Wil van Gils提到:“ABB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研发部门主要从事新能源公共汽车的快速充电问题,而快速充电设施对电压有非常高的要求,通常在450千瓦或以上。去年该项目进入测试阶段,需要实体的停车点和充电站,并且充电站与我们的研发办公室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求。而园区的运营团队了解情况后,马上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另外,科技园还借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入驻企业的满意度进行动态监测。总体来说,数据结果显示企业入驻满意度较高。园区自2011年以来采用净推荐值指数(Net Promoter Score)进行满意度衡量。通常大部分园区的指数水平分布在0-10之间,满意度较高的园区指数会在50-80间。

  从整体来看,埃因霍温高科技园从空间规划、日常运营、机制与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变革,通过刻意拉近企业间的空间距离、非正式活动和社交网络的建立、品牌与多样化的平衡、合作与对接、园区服务等五种主要途径,深刻践行了“开放创新”的精神,构建了“由实向虚”、从“有形”到“无形”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了制高点。知其所来才能明其将往,如何有效对“埃因霍温经验”进行消化、借鉴,并实现在国内科技园的有效应用,是科技园同仁们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来源:礼森产业园区智库)